夏至之日是祭地之日
夏至之日是祭地之日
夏至日是祭地之日。古代阴阳家曾以夏至日为土,当生则生,当死则死,当迁徙则迁徙,故又谓是日宜修土德以祭地。祭地求雨,是我国古代国崇拜社稷的习俗之一。社是土地神,稷是谷神。土地载万物,谷养百姓,所以社稷是国家的象征。
夏至日祭地还有一段传说。据《礼记·郊特牲》记载:周代以后,郊社之祭,一直列为五种常祭(即天地、社稷、宗庙、稷、四望山川)之首。其时夏至日祭方泽(方丘)的习俗,古文经典中记述颇多。如《周礼·大司乐》说:“夏日至,祭地祇,迎阴气也。”又《礼记·郊特牲》说:“夏至日祭地,示阴气之本。”
大地是人类的母亲,人类依偎着大地生存。一年一度夏至日来临,人们为了表达对大地母亲的崇敬和感激之情,就在此时选择一个美丽的草地作为聚合之所,将事先加工好的供品摆上,再将陈列牺牲的礼仪展示一番,便让人们在悠扬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,以表示对大地的敬仰和谢意。
夏至日祭地之俗,从周代起一直沿袭到清代。汉代时还专为此建了一个“方泽坛”(方丘),在夏至日举行祀地之仪。《汉旧仪》载:“夏至日薄收,祭地祇,求雨。”夏至日如果不祭地祇求雨,就会发生大旱,连累国君遭灾受罪。宋代更重视夏至日的祭地礼,将农历六月十五日定为神诞日,专派官员监祭。明清两代沿袭此制。清人蔡云《吴�对待》诗云:“相将夏至日来添,云气生衣上玉阶。亚字墙阴花隐砌,小荷争把绿盆排。”足见当时祭地规模之盛大。
从《周礼》始就确立了分南北两道祭祀天地、后土神祇的制度。南郊祭祀昊天上帝或太乙天神(北极星),北郊祭祀社稷神祇。《礼记·郊特牲》说:“王南向北向日郊;王东向西向日朝。”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是面向南方祭天的。
古时祭地的程序大致是:在夏至这天黎明前五刻左右(约上午六时),将方泽坛(方丘)上所献牺牲(猪牛羊)等物陈列于坛上;坛前置烛台、燎炉、香案等物;坛西南角设鼓、钟等乐器;坛西设酒樽和爵;坛北设大酒樽;坛南设八升、四升等酒樽及酒卮等;坛东设洗及长柄杓(柄为勺)。于是迎尸(设象征人物)升坛;下阶西南面朝北立;持祝(祭官)带冠、绛衣、朱履立于坛东南;鼓三严(三次鸣鼓);然后献牺牲;又命歌者唱《幽兰五声》;笙(管乐器)与瑟(弦乐器)伴奏;主妇献酒于烛台前;献樽酌奠后将牺牲解割等。主祭者退下再拜于中阶东南向;宰自上阶西边升坛进东南向拜;又献牺牲、五谷等物;宰自中阶西边降阶西向立;主祭者退下再拜于中阶西南向;宰自上阶西边升坛进西南向拜;又献酒;宰自中阶西边降阶西向立;主祭者退下再拜于中阶西边;宰自上阶东边升坛进西向拜;又献酒;宰自中阶东边降阶东向立;主祭者退下再拜于中阶东边;宰自上阶西边升坛进东向拜;又献牺牲、五谷等物;宰自中阶西边降阶西向立;主祭者退下再拜于中阶西南向;宰自上阶西边升坛进西南向拜;又献牺牲、五谷等物;宰自中阶西边降阶西向立;主祭者退下再拜于中阶西南向;宰自上阶西边升坛